你好!欢迎来到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
登录  |  注册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会议

汇聚科技“她”力量—BSIG 2024年度女科技工作者学术会议暨新委员工作会议

来源:管理员  发布于2024-11-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要求深化妇联改革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巾帼力量,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妇女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妇女的深切关怀,为新时代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全国妇联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广大妇女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昂扬的精神状态,踊跃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切实发挥“半边天”的重要作用。在图像图形领域中,女科技工作者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2024年接近尾声,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主办的【汇聚科技“她”力量—BSIG 2024年度女科技工作者年度学术会议】将于2024年12月1日上午9:00在北京达园宾馆线下举办。邀请相关图像图形,智能交互处理等领域优秀的女性学者、成果转化企业优秀企业家、工程师和相关领域学者交流分享,同时通过圆桌交流,感受“女性科技力量”,聆听“女性科技发声”。


时间:2024年12月1日上午9:00-13:00


地点:北京达园宾馆六号多功能厅(北京海淀区福缘门甲1号)  


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

承办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指导单位: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

支持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IEEE WIE北京分会、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尚华宝贝科技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中国图象图形学学报》


注意:进入会场须报备,请于11月30日前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报名参会。进入会场时须查验身份证。

图片

领导致辞

 图片

王涌天

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长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长江、杰青,光电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博导,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科技部有关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监事,国际标准组织(ISO)有关标准制定专家组成员,国际工程光学学会(SPIE)、美国光学学会(OSA)和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Fellow等职。长期在技术光学、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学系统设计和CAD、新型三维显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发表专著4部、SCI论文32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00余项,主持制定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领域首批国家标准6项。有关成果得到广泛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各1项,省部级和国家一级学会/协会科技奖励10余项。


 图片

李  静 

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


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京区事业单位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执行理事长,负责中国科学院京区46 家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第十二届全国妇联执委、北京市发明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首届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学院文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美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成果转化高级培训班金牌讲师、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妇工委主任,中国妇女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全国妇联执委,北京市执委。现负责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的管理工作。在科技交流、科普方面、服务科技女性方面创建了“三纵一横”的业务工作体系,三年来共举办了上百场各类科技活动,社会参与度累计达2260万人次,在服务女性、服务青少年、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全国妇联、北京市政府和老百姓的高度认同。本人也于 2023年获得了全国妇联首批巾帼科普专家的聘书。


 图片

刘  越

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秘书长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信息技术与颜色工程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工程光学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2000年获吉林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天普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有关实验室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自然人机交互、以及计算机视觉等,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3D教育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形图像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青年委员会执行委员;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等,目前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研究成果“交互式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曾荣获2014年度教育部发明奖一等奖、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会议主席

 图片

马  楠

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主任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青年北京学者,担任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CCF杰出会员,是北京市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创新专项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具身交互智能、机器视觉、无人驾驶,知识发现与智能系统。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承担北汽集团、东风悦享、云迹科技等企业委托无人车、服务机器人智能交互项目10余项。带领团队多次在国际、国内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重要比赛中获得冠军,团队成果“无人驾驶云智能交互系统”获得第二届中国“AI+”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特等奖(2000余参赛队)。已在IEEE TIP、TNNLS、TMM、ICRA、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人才培养方面,建设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智能交互技术》,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10轮次;主编教材《智能交互技术与应用》获得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特邀嘉宾

 图片

毋立芳

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秘书长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图像视频内容分析、智能3D打印、人脸活体检测等。近年来承担科技部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20余项,在IEEE TMM、IEEE TAFFC、IEEE TCSVT、PR、ACM MM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PRCV2021 最佳论文提名奖,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体育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技术奖三等奖等,入选2022年度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2020年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杰出会员,CCF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CSIG视觉大数据专委会常务委员,CIE信号处理分会委员。IEEE TMM、《信号处理》、《中国科技论文信息卷》、《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委,参与组织PRCV2019、NCIG2020、ChinaMM2020、PRCV2021、PRCV2022、ChinaMM2023等。


 图片

董  晶

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CSIG/CCF/IEEE 高级会员, CAAI杰出会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目前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理事、副秘书长、女工委秘书长,IEEE亚太区执委、奖励委员会主席、IEEE信号处理协会全球成员发展主席。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安全与对抗、计算机视觉、多媒体内容取证等前沿方向的技术研究,她先后以课题(子课题)负责人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工信部国家重大专项子项及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已授权26项中国专利含3项美国专利。她曾获4次最佳(优秀)论文奖、2016年度IBM学院奖、2019年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杰出贡献奖、2020年度CSIG石青云女科学家奖、2021年度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2021年度CSIG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技术进步科普类)、2022年度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创新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22年度国家广电总局MediaAIAC大赛深度合成技术应用类一等奖(排名第一)以及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二)。


 图片

张  曼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科委人工智能专项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成果发表在人工智能本领域知名期刊和会议(IEEE TPAMI、IEEE TIP、AAAI、 ACM MM等)。曾获得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青年骨干、北京市科技新星等奖项。现任IEEE女工程师协会北京分会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视觉检测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北京市女科协理事、北京市青联十二届委员。


组织委员会主席

 图片

王卫苹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秘书长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北京物联网学会理事,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体视学会智慧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类脑分会专委会委员,中国密码学会混沌保密通信专委会委员。智能系统学报客座编辑,MMR 期刊科学编辑,Brain-X 青年编辑。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ctics、Neural Networks等知名国际SCI 期刊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医学图像处理、人工智能、AD 早筛与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认知干预、认知延缓衰老研究等医工交叉领域,主持与重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博士后基金、广东省创新发展项目及横向课题等项目30 余项。发表SCI 等高水平科技论文 100 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10 余篇,获得软著与专利20 余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通信学会最佳论文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最美女科技工作者等奖励。


特邀报告

 图片

刘世霞

清华大学教授


题目:基于可视分析的数据集构造集与质量提升探索

摘要:在机器学习中,数据集的质量决定了数据分析效果的上限,而模型和算法的改进只是不断逼近这个上限。因此,有效的数据集构建方法和及其质量提升至关重要。本报告将介绍我们提出的基于可视分析的数据质量可解释框架。该框架将机器学习方法和可视分析技术紧密集成在一起,帮助数据专家更好地构造数据集、理解数据中的错误和不一致、提升数据集的可用性。最后,结合具体的应用实例,如标注数据修正和数据集偏差消除等,介绍我们基于该框架研制开发的可视分析方法与技术。

简介:清华大学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IEEE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数据可视分析与可解释人工智能。获IEEE可视化技术成就奖(2022);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女性50(2022)和可视化名人堂(2020)。担任 CCF A类会议 IEEE VIS(VAST) 2016和 2017的论文主席,IEEE VIS 2020-2023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副主编、曾任编委;担任CCF A类期刊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编委;担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 和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t Systems的编委。


 图片

邬  霞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题目:AI与脑科学交叉:从神经解码到类脑智能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大脑高级认知功能的探索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报告将深入剖析大脑的复杂性,介绍如何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来解码大脑活动,为我们揭开大脑内部活动的秘密提供新的可能性。同时,探讨神经科学如何启发类脑智能的发展,为神经网络的构建和优化提供新的可能。报告将从脑解码技术和类脑智能的发展、应用、方法论、挑战及未来方向等多个维度,介绍了智能分析算法的应用,旨在双向促进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


简介: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0余项,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奖励。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脑科学,致力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理论和方法,挖掘人脑特征探索认知功能的脑机制,同时受益于脑科学探究中获得的启发与灵感,开发新的人工智能理论方法。近五年在IEEE TNNLS、TKDE、TAFFC、JBHI、NeuroImage、MedIA、AAAI、IPMI、MICCAI等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百余篇论文。


 图片

马  倩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题目:快速、高效、最优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控制


摘要:非线性是真实物理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例如,在工业机器人、水下航行器等实际系统中,都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特征。由于非线性系统的复杂特性,不存在统一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未知参数、干扰等不确定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系统中,并影响着系统的控制性能。因此,具有不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一直是控制领域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仍面临着:系统收敛不够快、控制效率待提升、控制性能难最优的挑战。针对这三方面挑战,我们展开了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无奇点固定时间控制、量化-事件触发下的自适应控制、基于强化学习的最优控制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完善了非线性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


简介: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获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青年学者(2019年度)、特聘教授(2023年度),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三)、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四)、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研究方向为协同控制与决策、非线性系统控制、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等,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编委。任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副秘书长及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委会委员、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线性控制系统技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


 图片

许倩倩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题目:异构媒体的协同计算与泛化推理


摘要:本报告将围绕异构媒体的协同计算与泛化推理展开介绍:1)针对标注质量难保障问题,揭示了主观认知偏差机制并提出高效的异常样本检测方法;(2)针对表征鸿沟难跨越问题,形成了双重历程理论下的异构表征解耦及多空间-数域下的表征交互机制,统一了实数域和复数域、欧式空间和非欧空间;3)针对决策偏差难消除问题,提出了风险敏感推理问题中的决策不变学习范式XCurve,使推理泛化到不同决策条件对应的场景中。


简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领域为媒体分析、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共发表CCF-A类论文100余篇(其中一作/通作TPAMI 19篇)。先后获得: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CCF-A类国际会议ACM Multimedia(多媒体领域旗舰会议)Honorable Mention Award、CCF-A类国际会议 NeurIPS 大模型安全竞赛冠军、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石青云女科学家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最佳青年科技成果奖、ACM中国SIGMM新星奖、并入选首份AI华人女性青年学者榜单。担任国际期刊TMM、T-CSVT和ACM TOMM编委,NeurIPS、AAAI、IJCAI、ACM MM等CCF-A类国际会议领域主席。担任CCF多媒体专委会/CSIG青工委/CSIG多媒体专委会/CAAI深度学习专委会副秘书长。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安全部门、阿里巴巴、百度等。 


论坛日程

图片

会议组织委员会副主席: 

BSIG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郭聪 

BSIG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讲师蒋北艳

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部总监杜瑶

北京尚华宝贝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李伟娜


会议组织委员会秘书处:

北京工业大学孙威威

北京邮电大学吴祉璇